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洪泽三河影视基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洪泽三河影视基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洪泽湖三河名称的来历?
三河与洪泽湖大堤减水坝有关。
明永乐年间陈瑄凿清江浦,在惠济祠附近建新庄闸连接淮河。陈瑄为了缩短水程,将新庄口河道与清口相值,即直对清口。然而这时清口的清河已被黄河“霸占”,黄河含有大量泥沙,在与淮水汇合后,泥沙沉淀,影响新庄口外运道,影响漕运。因此,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蓄清刷黄,就是在淮河出口处筑坝抬高淮河水位,便形成了今天的洪泽湖。又加高洪洋湖大堤并砌筑石工墙,黄河年年淤积,洪泽湖水位必须年年上升。但又不能升得太高,否则要淹了明祖陵,这可是皇帝的祖宗坟墓。怎么办?在翟坝、周桥附近,留有两段堤防不再加高,叫“天然减水坝”,就是湖水超过堤顶便自动漫溢,这样确保祖陵不致被淹。明王朝覆没,清代河督们为了漕运畅通,继承了明人做法,蓄清刷黄,虽无祖陵之忧,但湖水拦蓄过高,则泗(州)盱常被水淹。在康熙四十年前,河道总督张鹏翮建石滚坝(敞口式凌坝),于是在洪泽湖大堤上建了南北中三个石滚坝,而明人留有的南北两“天然坝”未堵,以备盛涨,三减坝规定湖水位达到八尺五寸以上(约相当于今12.1米)任其过水,其八尺五寸以内水位低于坝脊。后将此三坝命名为仁、义、礼坝。
三坝泄水往往横水漫流,殃及民田。“康熙四十四年(1705)圣祖南巡,阅高堰堤工,诏于三坝下浚河筑堤,束水入高邮、邵伯诸湖。”于是河督们在三坝下游筑南北束水堤,人们便把三坝下的河道称之为“三河”。这是三河最早的来历。今洪泽区三河镇便位于束水堤一侧,亦是以三坝下游之河而名之。这就是人们称之为“老三河”。
三河名字的由来
三河因泃河、洳河、鲍邱河三水贯境而得名。因三河旧城建于泃河支流红娘港阳坡北,故三河又有泃阳别称。
泃河形成较早,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泃水的记载: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齐师反燕,战于泃水,齐师遁”(《竹书纪年》)。泃河,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青松岭山地,流经蓟州区黄崖关入平谷区海子水库,再往西经平谷城区后转向南,由三河北务村和双村迂回流经现三河境内,入三河城区后再向东向南,由三河新集桥头村南进入蓟州区宝坻区西四庄村北,而后沿宝坻边界与州河交汇入蓟运河,最后注入渤海。
泃河全长三百多里,是三河境内最长的一条河流,养育了三河先民及其后代子子孙孙,在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三河建县前的秦汉时期,泃河两岸就有渡口、码头。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泃河已成为曹操北征乌桓、运送军资的重要水路之一。唐朝时又成为将南方物资运往北方屯兵重地的重要运输路线。金朝明昌六年(1195年),京畿转运使张格征夫修泃漕。清朝时为修东陵,所需粮食及建筑材料等物资多从南方供应,经水路转运,泃河漕运再度兴盛。辛亥革命后,因铁路和陆路交通的发展,漕运结束。但三河与外地的通商,仍有一部分通过泃河水运进行。时到今日,古老的泃河依旧发挥着灌溉两岸农田的作用,仍然默默守护着三河的世代子孙。
洳河,主源出自密云县云冶岭南麓,经原为三河县现为平谷区的胡家营村、洳口镇(现称峪口)、北埝头村,于芮家营东南与泃河相汇,又称错河。(因洳河是泃河的一个重要源流,故错桥村以北泃河河段也曾称过洳河、错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洪泽三河影视基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洪泽三河影视基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