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赵薇黄晓明出席北京电影学院建院65周年庆典。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周宁、张蛮子、林雄)作为“80后”、“90后”童年集体记忆的一片,演员赵薇对电影艺术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要克制浮躁。
拍摄更有深度的现实主义精品。"
“演员一直保持人气是一件很可怕很可笑的事情。”
从2001年周星驰电影《少林足球》开拍至今,赵薇一直在突破自己:经历了《绿茶》、《玉观音》、《画皮》的洗礼,青春偶像的稚气渐渐褪去。
直到电影《绑架题材》《亲爱的》上映,观众才真正被赵薇成熟的塑造功力折服。“我在这条寻求转型的路上走了16年。”赵薇说,那滋味,只有她自己知道。
“演员是激活虚荣心的职业。保持红色既可怕又可笑。”赵薇说,今天的她,已经很淡泊名利了。“我只是沧海一粟,我必须努力以局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
电影《致青春》大获成功,为赵薇开辟了新的艺术领地。面对“你更喜欢做导演还是演员”这个问题,她说:“爱一行做一行,做一行爱一行。导演和演员我都爱。”
《致青春》的泛滥让观众审美疲劳。
《致青春》在拍摄前也遇到过投资少等困难,但电影成功后,很多业内人士都觉得原来的青春片也可以卖得很好。结果,在一两部青春片卖得好之后,类似题材的电影也就接踵而至。
“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类电影打动观众的创意越来越少。流水线般的生产让人失去新鲜感和好奇心,产生审美疲劳。”赵薇说,“这并不是说我的青春片有多好。
正好反映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消费”等问题。"
究其原因,赵薇认为,目前投资人并不看好一部没有通过票房检验的电影类型,即使题材很棒。“投资人的选择决定了资金的流向,市场化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国产电影类型的多元化。”
“为什么要去好莱坞发展?”
很多人建议赵薇去好莱坞发展。“为什么?”赵薇表示,东西方是两种文化体系,以中国电影产业目前的水平很难进入美国市场。“首先要提高我们的电影质量和文化深度。”
谈及市场规律与艺术规律的取舍,赵薇认为过分强调艺术性而忽视观众感受的作品往往是孤独的。“一部好电影,
记录历史,反映时代,展现人物,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不一定要包罗万象.只要很好的体现了你想表达的主题,就是成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