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苏联影视超燃剪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苏联影视超燃剪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0世纪苏联电影的出现背景?
20世纪初现代艺术创作观念的变革,以及拼贴、实物组合和照片剪辑一类方法的涌现,是电影眼睛论的生成背景。
电影从产生以来不断发展和完善,1895年卢米艾尔兄弟的《工厂大门》只是单纯的记录生活,但是一次卢米埃尔兄弟的雇员弗朗西斯·杜勃利埃带着摄像机拍摄各国的见闻和游历到了俄国,1896年5月26日成功拍摄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的全过程,获得好评。1898年由于去俄国拍摄没有拍摄法国著名的“德雷弗斯”案件,受到了指责。于是他“虚构”讲故事合成了“德雷弗斯”案件。
从此之后人们意识到电影是可以虚构现实的,于是罗伯特·弗拉哈迪 用搬演的手法创作了著名的《北方纳努克》。
后来蒙太奇的产生使得电影可以通过排列镜头的顺序表达不同的含义。虽然虚构拼接开创了电影的艺术手法,人们学会了用电影讲故事但同时也缺乏了真实性。而吉加·维尔托夫恰好又生在前苏联推翻沙俄统治建立新社会的时代。
苏联电影诞生于1919年8月27日,这一天列宁签署了一项法令,将旧俄的电影企业收归国有。
什么是蒙太奇剪辑?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
1925年前苏联导演爱森斯坦首先用之于电影理论,从此被广泛使用。它指的是把不同的镜头有目的地组织起来的方法。
蒙太奇被认为是电影所独具的艺术语言,成功的“蒙太奇”运用,会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剧作家通常在剧本阶段即充分考虑电影镜头的组接效果,借助“蒙太奇”技巧将完整的情节过程剪碎,再重新组合使其精炼化,或引导观众从不同角度观察,或在持续动作中间穿插其他主客观的动作片断,从而充分发挥电影语言的优势,达到自己的美学目的。
举例典型的蒙太奇手法的电影有哪些?
蒙太奇手法电影举例有:《记忆碎片》、《战舰波将金号》、《美国往事》、《红辣椒》、《霸王别姬》。
《记忆碎片》入手分析诺兰电影的叙事脉络,并以《记忆碎片》展开对电影剪辑的探讨。从1925年《战舰波将金号》“敖德萨阶梯”出发回顾近百年电影史的电影人利用光影带来的奇思妙想。
体会瑟吉欧·莱昂在《美国往事》中如何用颠倒蒙太奇用4小时讲述“面条”50年的时光;今敏如何在《红辣椒》中利用交叉蒙太奇转化时空;陈凯歌在《霸王别姬》中如何用声音蒙太奇展现内心世界。
从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以来,导演一直尝试利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这样拍摄的影片虽然可以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也将电影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场景。
随着无数电影人的探索,蒙太奇这一电影手法出现了。蒙太奇一词为法语,本意为建筑中所用的脚手架。1920年代的苏联电影制作者发现的“蒙太奇”理论是:把两个镜头剪辑到一起可以产生出第三种含义。
这两个镜头剪辑在一起产生出的第三种含义,无论从效果和从情绪感染力来说,都远远胜过原来那两个镜头简单叠加。从此电影的意义不在局限于一个镜头本身,而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冲撞。
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苏联影视超燃剪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苏联影视超燃剪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