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显示《地心引力》。好莱坞太空科幻电影《地心引力》近日在中国上映,赢得一片叫好声。目前票房已达2.7亿元,市场势头依然强劲。
《地心引力》很震撼,但是也发现今年中国电影虽然很多,但是没有科幻片,这个市场完全被好莱坞占领。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很快,但为什么在科幻电影领域却出现了集体缺席?
【人才】懂科幻的不懂电影,懂电影的不懂科幻。
好莱坞有制作科幻电影的悠久传统,比如60年代库布里克导演的《2001太空漫游》,达到了经典的高度。
同样是太空题材的《地心引力》,探讨了人面对宇宙的孤独和恐惧,进一步提高了科幻片的精致度。
在科幻作家韩松看来,好莱坞导演对科技的熟悉和敏感是惊人的,但中国人还拍不出《地心引力》,因为他们没有那种思维和感觉。
在国内电影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科幻片不过是《封神演义》的现代版。“科幻电影不是魔幻电影,而是有科学原理,有时代感,有艺术想象力。
著名科幻作家、北师大教授颜屋表示,他在与国内导演交流时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并不理解科幻电影。
“懂科幻的不懂电影,懂电影的不懂科幻。”制片人关亚东表示,中国的编剧和导演的科普知识相对较差,对于科幻小说,他们愿意做的比他们能做的更多。
《阿凡达》卡梅隆导演在大学时是物理系的高材生,而中国的大部分导演都来自艺术学院。要创作出充满科学术语的“硬科幻故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实中国人并不缺乏想象力,这几年也出了不少科幻作品。“像刘的科幻《三体》,影响比较大,也带动了更多年轻人写科幻。
据颜屋介绍,中国的科幻小说越来越多,像《地心引力》这样的简单故事,或者《三体》这样的复杂故事,都有改编成电影的题材基础。
他透露,现在有很多影视公司和科幻作家谈版权改编的事情,但是由于缺乏懂科幻的电影人,几乎没有一个拍成功的。
最近只有《长江七号》 《未来警察》勉强可以归为科幻电影。
【技术】设备不难引进,难的是没人会用。
中国不是没有科幻片。80年代,《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755-79000等科幻片相继问世。
尤其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耗资47万拍摄的《大气层消失》,在电影院的孩子们尖叫着几乎站着看完整部电影的时候上映。
但颜屋坦言,与好莱坞科幻片相比,当时制作科幻片所用的技术手段显得过于粗糙。
20多年过去了,国内只有《霹雳贝贝》 《长江七号》这样的电影勉强可以归为科幻片,但两部都没有成功,票房惨淡。科幻片投资成本高,风险大,让业界不敢再趟浑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幻片是非常高端的类型片,对电脑特效和资金要求很高,必须有电影行业的实力才能制作。“中国电影人擅长武侠动作片,但不擅长电脑特技,行业不成熟。
比如好莱坞科幻片《未来警察》,对宇宙和高科技有着深刻的前沿思考,而国内电影人却没有这样的积累。
《黑客帝国》模拟男女主角在摄影棚的失重状态,利用电脑特效打造人物的宇宙背景。目前中国电影产业不具备这种高科技能力。
好莱坞的技术设备并不难引进,但国内很少有电影人会用。科幻《地心引力》今年已经通过了电影主管部门的审批。小说的故事格局很宏大,改编需要很高的资金和技术。
关亚东预测,以目前国内影视公司的技术水平,何时开拍还是个问号。“如果技术不好,科幻片拍出来的画面不太逼真,很容易让人倒胃口。
在影评人韩浩月看来,国产科幻片目前模仿《三体》是不现实的,只会是山寨货。
【出路】借助好莱坞团队“借船出海”
科幻片是好莱坞在全球攻城略地的利器。中国电影在技术上无法和好莱坞抗衡,但还是可以拍科幻片的。“可以借用科幻片的皮肤,先拍出有趣感人的故事。不一定要有大场面,外星人,外太空。
“韩浩月认为,科幻小说可以用来表达人物的生活感受。不要对技术要求太高,尽可能用最少的成本拍出好的科幻故事。
“《地心引力》其实可以‘借船出海’,用好莱坞的技术和创作团队来做。”电影局相关负责人辩称,盲目拍科幻片并不实际,但只要资金允许,与国外团队合作是可取的。这一点也得到了业界的赞同。
如今,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好莱坞技术团队纷纷来华淘金。国内影视公司正好可以抓住机会,利用自己先进的电影拍摄和制作技术,讲述本土化的科幻故事。
对于国产科幻片的发展,业界呼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科幻题材审批更加宽松。
关亚东说他买了刘科幻小说《三体》的改编权,但是好几年都没拍出来,因为题材涉及军工,立项审核过不去。“科幻片难免有超现实的内容和一些夸张的情节。
颜屋还表示,他的朋友最近拿了一些科幻剧本立项,发现很难审核,这也限制了科幻片的发展。
一方面,颜屋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未来有些悲观。除了美国,世界上很少有其他国家能拍出像样的科幻片。另一方面,他也很乐观。毕竟80后、90后这一代人已经长大了。这一代年轻人有了新的科幻思维和知识储备,未来有可能拍科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