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试图打开医患之间的边界,试图从人与人之间双向的情感奔涌中写出阳光的能量。
本报记者王燕
胎儿终于怀孕了,有没有办法摆脱先天性心脏病?血脉相连的母亲,其实是对生命和爱情的执着,哪怕一辈子牵挂;心脏外科医生觉得,让孩子从一出生就背负“定时炸弹”,太残忍了。
类似“刺心”这样的问题,在传统医疗剧里可能很常见,但这次不一样。对生命充满期待的准妈妈是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持反对意见的医生总是用家族史挂着达摩克利斯之剑。他们是医生和病人,没有楚河汉界。
电视剧《问心》在央视电视频道接近尾声。随着更多角色的内心谜题逐渐完成,三甲医院内心的场景荡漾开来。医院是观察流动世界生命的窗口,这是很多创作者的共识。
这部医疗剧把写实和专业放在第一位。在大众认知的范畴里,编剧悄悄抹去了医患之间的身份壁垒,以几个局部的医患复合角色强化了整体立场——即使选择陷入两难,在与病魔的抗争中,
医生和病人从来都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立场的拓宽开启了故事可能获得的同理心。因此,在《医患联盟》中,观众可以通过人性的摇摆,透过医学切口重新打开世界,读到现实创作中颇为珍贵的话题:人生是痛苦的,世界是值得的。
在一个普通的地方,尖锐地切开现实的血管
行业剧难,医疗剧更难。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律师、公关、投资顾问、IT巨头,但没有人和医院、学校零交集。然而,在《问心》的制片人上海宁萌影视拍摄了《小小》系列教育故事之后,
然后啃医疗这块硬骨头。“教育和医疗是现实题材创作的热点、重点,更是难点。”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生说:“医疗剧骗不了观众。现实主义对观众来说是最关键的。”
《问心》第一个故事,即将跳槽到东丽医院的心外科医生林毅,在大街上“接走”了一个病人。他不仅亲自带病人去医院,还告诉他未来的同事、心脏病专家周晓峰,劝说老人尽快住院。我在咨询,
手术室派人增援求助。当周晓峰回到诊室时,这位身体强壮的老人已经离开了。再见是心肌梗塞的急救。就是生活规律,坚持锻炼,一天走两万步的人毫无征兆的摔倒。
还是身体的警告没有及时看完?对于不遵医嘱自行离开的患者,医院是否承担责任?是医生疏忽了吗?从医生和患者两个角度的提问式开场奠定了全剧的基调。《问心》什么是人体重要器官的健康?
是医生的医德,是社会的人心。怎么问《问心》,有问,有问,有问,有问,有自问。
在问号中,一些医院乃至社会都不陌生的画面被坦诚呈现。当过度劳累导致心力衰竭的患者被伴侣抛弃时,很难说爱情婚姻的堡垒是脆弱的。
或者“万一人没了,钱浪费了”的慨叹,值得同情;每天照顾好忙脚乱的护士对病人大吼大叫,和他们的至亲有关。也许谁都可以像剧中的患者家属一样,把一时的失误想成“虐待”;偶然发现“程序正义”的医生遵循咨询的过程。
年轻家庭生计的农民工,只关心眼前的清单有没有必要.医护人员高负荷下的辛苦,老百姓对看病难、看病贵的担忧,让农民工对自己的职场秘密感到心酸,一桩桩仿佛看到了看戏的“另一个我”。
他能在一个普通的地方像柳叶刀一样锐利地切开现实的血管,敢于触及医学领域的现实问题,他的创作之路值得重温。为了“真实”,编剧周逸飞在前期调研时不时跑去各个医院“上班”,跟着医护人员开会、会诊、查房、值夜班。
我已经磨了两年剧本了。开机前,剧组安排主演们进入青岛当地三甲医院实习了一个多月。从2年的剧本创作到132天的拍摄,150多名医学顾问为剧组的医学专业接力保驾护航。
“笨功夫”最终获得了很多医疗界人士的共情。北京积水潭医院心内科主任刘伟在微信朋友圈称赞《问心》:“虽然是电视剧,但更像是心内科的教材,挺专业的!”
在最新的故事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孩蔡赟在当地医生的陪同下来到东丽就医,医生看着女孩长大,到处为她求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长到18岁,有些地方的儿科已经不收成人了,但是成人医院真的是更好的选择吗?周逸飞说:
许多医生在剧本研究中提到了蔡赟的烦恼和困惑,他们希望以此为继续医疗发出声音。令人欣慰的是,今年9月,上海市卫健委批准了上海两家儿科专科医院。
允许他们为18岁以上的特殊疾病患者提供连续的医疗服务。剧中人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这无疑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最好的回馈。
让情感有粘性,在生死命题中弥合人们心中的裂痕。
在心脏中心,纠结与祈祷,生之喜悦,死之痛苦,是医生护士经常看到的世界。而他们也在这个世界上活出了自己的热血和活力。
心脏外科医生林毅是一名天才球员。他朴实的理想主义和狂躁的个性是他在别人眼中的两面。但当他略显局促的堆满医疗设备的家对观众开放,当他奋斗多年的哥哥黯然失色,
观众会逐渐理解他的冲动,甚至出格。心脏病专家周晓峰讲原则,遵守规则。他表面的精英主义感,来自于多年不懈努力锤炼出来的光泽。他年轻的时候,习惯了封闭自己的内心。
但是一年四季认真可靠的人遇到一个“小太阳”般的妹子和一个直线女律师。他偶尔的天真,渐渐的温暖,更是可爱。至于方在特护病房里,没有人能拒绝白衣天使,此人温柔而乐于助人。这样一群有温度的人,
他们奔跑在修复心脏健康的第一线,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缝合人们心灵的伤痕。
如果医生可以治疗身体疾病,那么《问心》试图打开医患之间的边界,试图从人与人的双向情感旅程中写出阳光能量。
剧中,杨阿姨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这家医院的“常客”善良、宽容、豁达、乐观,几乎治愈了身边的所有人。在住院的日子里,她安慰失去心爱的玫瑰,像老朋友一样陪在残疾老人“花”身边。她解开了周晓峰的心。
也被那些兢兢业业、热爱自己选择的医务工作者视为情绪的“树洞”,却只能“有时治愈”。杨阿姨不是主角,但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人生观对剧中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学评论家钟说:医学和艺术就像“姻亲”。医学问的是身体的疾病,而艺术可以疗愈精神,两者最终都汇聚在“人”这个焦点上。《问心》超越了医学故事的流程,将生活情节与医学题材融为一体。
写了人类心灵的轨迹,带着‘人心’的味道。“医患联盟,传递信任,当人间疾苦撼动医院大门的时候,情感粘性确实能在生死这个命题上弥合人心的裂痕。
这个世界需要一个治疗系统。几年前经历了职业生涯黑暗时刻的北京眼科医生陶勇在微博上分享了他看剧的感受。在文章的最后,他写道:“心脏一生勤勤恳恳,每秒钟都在泵血,在它75岁的生命旅程中跳动了30亿次。
输送2亿升血液和15000立方米氧气的价值,是对各个器官和身体部位的无限尊重。心爱,多么坦诚;心有黑白,时间可以分辨。在人的一生中,如果你真的勇敢面对别人,你最终会收获丰厚的回报。这辈子问心无愧是可贵的。"